背對世界的建筑師不可能找到出路
這是之前的文章《人則水州:轉過身去的鄔達克不可能找到歸屬》另外的一個版本

“如果背對世界,我們只能成為浮萍?!?/span>
這次想說說前段時間在烏鎮戲劇節上看到的一個以建筑師為主題的戲,《鄔達克》。
之前關注上海老建筑的時候就對這位建筑師有所耳聞。他現在,特別是在上海,也超出了專業人士的范疇,變成了一個許多人都知道的名字。
所以就選擇了這部講述他生平的劇。
不了解他的同志可以去搜索一下,鄔達克是一位20世紀前期在上海成名的傳奇匈牙利建筑師。
他1918年來到上海,此后的30年間在上海完成了超過一百座的建筑,包括當時遠東第一摩天大樓,國際飯店;還有最近很紅的武康大樓。
還有大光明電影院,非常新潮非?,F代的一個建筑,都是他設計的。



不過看完這部劇的感想呢,就是就劇本身而言,各方面完成的都比較好。
它舞臺布景的設計很符合故事,舞臺上會利用手提箱作為道具搭出各種各樣的場景,還有會利用打光,創造出那種art deco,裝飾藝術風格的字幕來傳達信息,強烈的黑白對比,非常有形式感和年代感。

它的故事也很完整。通過兩條主線,一條是它晚年最后決定移居美國,面對移民局接受美國移民官對他的審問,他開始通過回憶的形式去重新講述自己一生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另外一條故事的線索就是他所經歷的設計風格的轉變。
他早期設計各種歷史風格,比如新古典主義呀,哥特式呀,英國式法國式這種;他一邊不滿足于重復舊時已有的風格,一邊又困于各種社會和身份的問題不敢去追求現代主義。最終在一系列的事件中他超越了自己,也完成了風格上到現代主義的轉變。
整出戲通過這兩條線索串起了鄔達克的一生。他的一生非常跌宕起伏,從參加一戰淪為戰俘,陰差陽錯成為俄國人,再到逃跑路上徒步穿越西伯利亞到達哈爾濱,鄔達克的一生和動蕩的二十世紀前半頁交織在一起,上演了一出個體在大時代下流離失所的無奈命運。

不過,我并不是很喜歡這個故事。
這種故事在最近很常見,從一個普通人生活的故事出發,試圖以小人物見證大時代,然后以此去追尋和追問人性。但最近的故事常常是小人物以一種非常被動的方式去參與大時代,他們總是極力強調自己只是普通人(即便常常并不是),強調自己的中立,不支持任何派別,試圖避開所有的爭端和沖突,卻總是被大環境所裹挾,而故事的主角所剩下和堅持的,只有所謂“普通人的人性”。
在這種故事里,所有意識形態、觀點和利益關系之間的嚴肅區別都被抹平,政治變成了一種純粹的壞角色,只會對普通人進行迫害。
這些故事仿佛持一種中立的態度,貌似穿破了立場的迷霧去贊頌人性的光輝,但實際上只是虛假的“去政治化”而已。
它們仿佛“各打五十大板”,無差別地批判一切的政治,但在這樣的“公平”之下,則是對于真正的深層矛盾與問題的無視,而這種無視本身就是帶有自己的立場的。
就《鄔達克》的故事而言,它一直在以一種消極地方式去“背對”政治,將一切大的和嚴肅的社會討論簡略到個人感覺上面。因此“信仰”(包括故事里重復出現的巴別塔的典故)以一種很別扭的方式成為了故事的一個重要支撐(甚至好幾次有種讓我回到了美國的感覺,因為中國根本沒有這么普遍的基督教文化基礎)——這是因為當動機和敘事被私人化之后,談論大時代和人的關系就只能變成一種被動漂泊和受難,因此人物只能依靠上帝走下去。這點放在角色身上是合理的邏輯閉環,但對故事本身則不一定是好事。
如同剛剛所說的,這種將關注的聚焦在表面,而從而將視線從深層問題嚴肅和深刻的討論上引開,并將對于公平的斗爭污名化成上層人物為了私人利益勾心斗角,以及引起無辜人受害的無妄之災的做法,本身就是帶有自己的立場的:
這種個人對于時代和體系詰問,對于“不穩定”狀態的焦慮,以及對于“個體”的關注,是非常中產階級的——也因此,這同時是個非常上海的故事。
表面上的中立、對于個人情感以及(基于自由市場的)“自由”的聚焦,無不非常符合當下上海的文化氛圍(當然,這種文化敘事忽視了許多身在上海的許多普通勞動人民的生活),所以也無怪乎鄔達克本身會成為上海文化尋根過程中的一個典型符號。
這出戲選擇在接近一百年后的今天,選擇重新講述“鄔達克”這個角色的故事,這個決定本身就是有其自身意義的。
這也正是我不能從故事上認同這出劇的原因:我認為,從內向審視出發是無法獲得關于全人類命運的洞見的,寄于資本主義的個體也無法獲得真正的自由,社會也不可能真正達到大同。

這和建筑師本身的命運多么相似!我一直覺得當下的建筑師和中產階級有著奇妙的角色重疊。
它們的文化都極度看重“自我”的存留和表現,它們輕視實際和世俗,強調自身的文化和藝術屬性,但卻又需要依靠別人(需要資本作為顧客,同時需要工人來施工)才能完成自己的理想,被夾在上下游中間,所處的基礎很不穩固,時時刻刻在抗議他者對自己的侵犯(總有建筑師在抱怨不懂美的顧客和破爛的施工質量)。
有些人可能會問了,這都是事實呀!面對這一切,建筑師是弱勢群體,他們還能怎么辦?
在這出戲里,面對相似的困境,鄔達克選擇了背對世界,轉向內心,面對上帝;
而在現實中,許多的建筑師也選擇了轉過身去,轉向所謂的“藝術之神”、“純粹建筑”(建筑本體論)和自我表達,試圖筑起一道高墻,將自己和外面的骯臟世界隔開,同時又祈求著那位真正能夠理解自己的人快些出現(這和鄔達克祈求上帝,卻又質疑上帝聽不見自己,不然為什么不幫助自己的橋段何其相似?。。?。
可是一個背向世界的人如何拯救自己?

試圖用馬克思主義去理解建筑生產的Peggy Deamer說過,建筑師為了爭取自己命運的手牌,我們必須要坐上牌桌,即便這是困難的一仗,在此之后我們才能談論改變。而這坐上牌桌的第一步,便是去正視其他玩家的游戲規則,去確實地了解,而不是臆想建筑在生產、經濟、文化中的位置,怨憤地大喊著”外面的世界不是建筑的世界!”
面對世界吧,拋棄那些陳舊的“藝術家”和“這是建筑師該做的,那不是建筑師該做的”的陳詞濫調吧,
有些就算你假裝看不見不存在也是不會消失的,
背對世界,我們注定只能成為浮萍。

另外說句題外話,這個故事中的“種族”其實是很有意思的。種族是整個故事的核心要素之一,但所有的演員都是中國人。中國人扮演外國人,將這個故事化為了一個中國人的國際故事,你可以看到中國人的視角和世界種族話語的交叉出現,中國人具有了“外國人”的身份,許多敏感和微妙的地方也因此被弱化。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這也是一種膚淺化的人與人的平等和連接。
武康大樓,國際飯店以及鄔達克圖片來源:《海派建筑的鄔達克印記》-人民網